讓“會昌獨好”更亮更響——會昌縣深耕區域公用品牌賦能縣域經濟發展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11月24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毛澤東同志在會昌寫下的壯麗詞章,如今正成為這片紅土地推進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依托富硒土壤、特色產業和紅色文化,會昌縣創新打造“會昌獨好”區域公用品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文旅深度融合,讓優質農產品沿贛粵通道走進粵港澳大灣區、走向全國。
近兩年,品牌帶動農產品銷售額達15.61億元,輻射3000余戶農戶平均增收1.3萬元,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
創新治理機制,破解“小散弱”難題
會昌的“好家底”早有盛名——128萬畝富硒土地連片分布,臍橙、桔柚種植規模穩居全省前列,會昌米粉遠銷歐美,“中國米粉之鄉”“中國桔柚之鄉”的美譽響徹業界。
但長期以來,分散的生產模式、缺失的統一標準、單一的銷售渠道,讓會昌的優質農產品“藏在深閨人未識”,難以叩開粵港澳大灣區等市場大門。
“不能讓好資源躺在地里睡大覺!”基于這樣的共識,會昌縣深挖《清平樂·會昌》文化底蘊,將紅色基因、生態優勢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2021年正式啟動“會昌獨好”區域公用品牌建設。2023年成功注冊集體商標,邁出了“品牌強縣”的關鍵一步。2025年成立“會昌獨好”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促進會,凝聚各方力量,共促品牌發展。
為破解“散”的難題,會昌縣構建“縣振興集團+鄉鎮子公司+村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五方協同機制,明確振興集團為品牌運營主體,將品牌建設納入鄉鎮年度考核,形成“千斤重擔眾人挑”的推進格局。
通過五方協同機制,會昌縣鄉村產業形成了“政府引導不包辦、市場主導不失位、農民參與不失聲”的良性治理格局,有效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難題。
“以前種貝貝小南瓜,自己找銷路,價格沒保障;現在跟著‘會昌獨好’做訂單,化肥農藥統一采,成熟了有人收,畝均成本降了100多元,收入穩了。”會昌縣振興集團右水貝貝小南瓜基地負責人林衛忠的感慨,道出了受益農戶的心聲。通過品牌紐帶,會昌縣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七類優勢產品完成“一鄉一品”布局,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水平顯著提升。
強化智慧監管,筑牢品質信任基石
走進會昌縣西江鎮富硒大米加工車間,質檢員正在對碾好的大米取樣,檢測結果同步上傳至“會昌獨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平臺;車間外,每袋大米包裝上都印有專屬溯源碼,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水稻種植地塊的土壤檢測報告、農事記錄和加工流程——這是會昌縣以溯源守護品牌品質的日常。
“品牌要長久,品質是底線。我們從種養到銷售全鏈條監管,就是要實打實做好‘會昌獨好’的品質。”縣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
為把好品質關,會昌縣打出“組合拳”,注冊成立“會昌獨好”區域公用品牌促進會,吸納54家會員企業,建立產品監管名錄,所有產品納入中國食品(產品)安全追溯平臺。建設4個“產供運銷”四位一體數字農場,引入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溯源碼,實現“一物一碼、全程可溯”。編制會昌鍶水團體標準,推動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圳品”評價……一系列舉措讓“會昌獨好”的品質看得見、摸得著。
這套覆蓋全鏈條的智慧溯源體系,正是會昌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生動體現。通過大數據平臺和溯源碼,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透明化、精細化治理,筑牢了品牌的信任基石。同時,積極推動團體標準制定和“三品一標”認證,體現了標準引領在現代經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如今,會昌縣已打造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230個,擁有富硒認證產品30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40個、有機認證產品27個、“圳品”產品11個,49家企業獲得182項管理體系認證。借助與深圳市合作的“質量認證服務鄉村振興”試點契機,會昌縣打通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質量品牌通道,每年供深農產品銷售額超2.5億元。
推動數實融合,釋放品牌綜合效能
“在戲劇小鎮看演出,還能買到會昌米粉、富硒茶,產品外包裝上‘風景這邊獨好’的字樣凸顯了當地特色,送朋友很有意義!”廣州游客陳女士告訴記者。這是會昌縣以多業態拓展消費場景、推動品牌破圈的縮影。
從需求側發力,會昌縣構建“線上+線下+場景”的立體營銷網絡:線上,入駐學習強國商城、京東、抖音等平臺,22人直播團隊2024年冬季銷售臍橙、桔柚650多萬公斤,線上銷售占比達42%;打造縣域本地數字化平臺“獨好云店”,以“綠色積分補貼+本地消費券”為核心驅動,結合戲劇季等特色活動,逐步培養居民本地消費習慣。平臺全面覆蓋外賣、商城、訂票等多元場景,推動縣域商業數字化升級。自今年5月1日上線以來,已吸引本地會員6.1萬余人,入駐商家386家,消費券滾動發放585萬元、實際核銷284萬元,帶動消費超2108萬元,顯著提升會昌消費活力與本地經濟發展動力;線下19個鄉鎮標準店、6個景區展銷柜、大灣區授權經營店進一步延長了銷售鏈條,與中石化易捷、深圳海吉星等大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場景上,“會昌有禮”“會昌賓館”“和君體驗館”成為網紅打卡地,“硒望耕橙”定制農業活動、農歌會展銷等,加速品牌與文化深度融合。
“線上+線下+場景”的立體營銷網絡,特別是“獨好云店”數字化平臺的打造,標志著會昌的產業治理已進入數字化、智能化新階段。這不僅是一種銷售渠道的創新,更是以數字治理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內需潛力、提升服務效能的戰略舉措。品牌宣傳同樣多點開花,從北京、上海地鐵廣告到高鐵列車宣傳,從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專題報道到《中國品牌》雜志社300萬元品牌扶搖計劃支持;“會昌獨好”陸續在第31屆中國國際廣告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幫扶縣農副產品展銷會等活動亮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交通瓶頸的突破,讓“會昌獨好”品牌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瑞梅鐵路、會昌聯絡線加速建設,長期制約發展的交通短板正在加快補齊,會昌將加速融入贛州“1小時經濟圈”和大灣區、海西“2.5小時經濟圈”,“贛粵閩黃金交會點,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發展腹地”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為“會昌獨好”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打通“快車道”。
站在新的起點,會昌正借力瑞梅鐵路建設契機,以治理現代化為引領,聚焦肉牛養殖、預制菜加工、桔柚特色產業等重點項目,串聯產業、文化與生態資源。未來,會昌將持續推動治理創新,通過高效治理體系,將生態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持續擦亮“會昌獨好”金字招牌,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劉兆春 歐陽清 本報全媒體記者 鄢朝暉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