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萬里的“開學第一課”
來源: 大江新聞 | 日期: 2025年09月0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大江網(wǎng)/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張衍 通訊員吳玥報道:“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9月1日清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實驗小學的校園里,一陣清澈稚嫩的歌聲從五(5)班教室飄出,像一縷暖陽穿透窗欞,為新學期的教學時光拉開了溫馨序幕。講臺上,來自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qū)的援疆教師黃阿萍正給贛疆兩地的孩子們上“開學第一課”。
歌聲漸歇,維吾爾族學生穆比娜?木旦力甫挺直小小的身板,眼神明亮而堅定地走上講臺,講述《布茹瑪汗刻石護邊》的故事:“布茹瑪汗奶奶用40多年的時光,在帕米爾高原的邊境線上,一塊一塊刻下10多萬塊‘中國石’。每一道刻痕都藏著深情,每一塊石頭都在輕輕訴說——這里是中國。”稚嫩卻有力的講述,將邊疆人民守護家園的赤誠與堅守,悄悄融進在場每個人的心底。
故事講完,鷹潭市第一小學學生陸璟顥的臉龐通過萬里連線,在屏幕上亮起——一場“隔空接力”就此展開。“我們江西有位令人驕傲的前輩叫鄒韜奮,他以筆為劍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用犀利又溫暖的文字揭露黑暗、喚醒民眾,讓進步思想在烽火中傳遞,成為無數(shù)國人心中的精神燈塔;還有革命烈士方志敏,他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曾憧憬‘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如今請看,中國高鐵飛馳在廣袤大地,城市高樓林立如雨后春筍,我們安心坐在教室里讀書,老人們笑著在公園漫步,這盛世,正如他們所愿。”
▲贛疆兩地孩子同上“開學第一課”
兩地少年的隔空講述,一端連著帕米爾高原的堅守,一端系著贛鄱大地的牽掛,像一雙溫柔的手,將對祖國最清澈、最純粹的愛,化作一顆飽滿的種子,播進了孩子們的心田。
“從贛鄱大地到昆侖山下,我們帶著教育的責任而來,更帶著滾燙的真心扎根這里。”隨著畫面切換,江西援疆工作的紀實圖片逐一播放:援疆醫(yī)生背著沉甸甸的診療包,在崎嶇山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把診室“搬”到牧民身邊;援疆教師蹲在孩子們中間,手把手教他們唱紅歌、念詩詞,讓課堂滿是清脆的歡笑與成長的喜悅。鏡頭定格處,援疆教師代表萬雨的聲音溫柔卻堅定:“把知識的種子播撒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讓每個孩子都能看見更大的世界,這就是我跨越萬里來到這里的動力。這份選擇,值得。”簡單的話語里,道出了所有援疆人的初心與堅守。
課堂后半程,成為孩子們綻放風采的“同心舞臺”。身著艾德萊斯裙子的維吾爾族學生,拉起身邊漢族、柯爾克孜族小伙伴的手,踩著歡快的節(jié)奏跳起新疆舞。旋轉(zhuǎn)的裙擺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朵,在陽光下劃出優(yōu)美的弧線,引得教室里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伏。在援疆教師的指導(dǎo)下,孩子們圍坐成圈,手里的剪刀輕輕開合,紅色的紙屑如花瓣般飄落,一個個邊緣整齊、寓意“民族同心”的剪紙作品漸次成型,被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大家還拿起五彩的畫筆,在圓形畫板上認真勾勒“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明亮的色彩、稚嫩的筆觸,一筆一畫傳遞對祖國最真誠的祝福。

▲贛疆兩地孩子在畫板上共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疆,我美麗的故鄉(xiāng),這里有皚皚雪山,有遼闊草原,有各族同胞溫暖的笑臉……”隨后,全體師生緩緩起立,齊聲朗誦《新疆,我美麗的故鄉(xiāng)》,激昂又飽含深情的聲音在教室里回蕩,順著窗戶飄向遠方的雪山與草原。緊接著,《名字叫中國》的旋律響起,黃阿萍牽著孩子們的手,用靈動的肢體語言跳出對祖國的熱愛。這堂跨越萬里的“開學第一課”,在歌聲與舞蹈中,畫上了圓滿又溫暖的句號。
“教書更要育人,民族團結(jié)是孩子們成長路上的必修課。”課后,黃阿萍笑著告訴記者。這堂跨越萬里的“開學第一課”,不只是贛疆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更像一扇明亮的窗,折射出新疆70年發(fā)展的壯闊畫卷:從邊疆兒女守護家園的赤誠,到援疆力量奉獻真情的堅守;從艾德萊斯綢與江西剪紙的美好相遇,到兩地少年對祖國的共同告白,每一個瞬間,都在續(xù)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暖篇章,民族團結(jié)的種子在新學期伊始便深深扎根孩子心中。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