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青春 一場“抗戰”——跨越80年的“精神接力”
來源: 大江新聞 | 日期: 2025年09月0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8月9日,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病房內,志愿者們正在為拍攝抗戰老兵張雙福作準備。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熊祖頤攝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雪、吳穎、張一弛報道:數字空間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在進行。當97歲的抗戰老兵張雙福在鏡頭前含淚重溫入黨時刻,那句“報效祖國”的錚錚誓言,如同穿越80年的烽火,瞬間點燃集體記憶。“淚目了!”“向老兵致敬!”“沒有你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9月1日,在短視頻平臺的評論區里,網友們用真摯的留言,將敬意與感動化作屏幕前滾燙的回應。
今年7月,九江市一群年輕人發起了“青聽?老兵故事”公益行動,以青春視角為80年前的抗戰烽火存檔。90后導演用4K鏡頭捕捉老兵眼角的淚光,00后應屆畢業生將深情敘述拆解成短視頻,新媒體編輯負責文案編排,冷鏈物流創業者保障設備運輸……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互不相識,卻因同樣的使命走到一起。此刻,80年前的戰火硝煙不再是教科書上刻板的鉛字,而變成了可觸摸、可傳播的青春代碼。此刻,80年時空折疊,兩場青春相互映照——一場是救亡圖存的絕地反擊,一場是復興路上的星辰大海,都在精神光譜上共享著相同的波長。
青春何為?是熱血!是燎原!
8月23日,當98歲的抗戰老兵李健平回憶起年輕時的入伍初心,一旁的年輕人緊張而有序地記錄下這珍貴瞬間——兩代人的青春,在此刻交匯、碰撞,折射出同樣的赤誠底色。
“鬼子來了,家也沒了。”李健平老人對著鏡頭的講述,把大家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逃難七年,一家11口人只剩下4口……老人渾濁的雙眼泛起淚光,聲音顫抖卻字字鏗鏘。“母親、弟弟被鬼子飛機炸死的那天,我就咬著牙發誓——參軍后一定要把鬼子飛機打下來!”作為抗戰時期的空中報務員,李健平曾在萬米高空監聽敵情,無線電波里傳遞的不僅是關乎戰局的加密情報,更是一個民族在苦難中不屈的抗爭。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1992年出生的黃璜是“青聽?老兵故事”公益行動的發起者。他是一名導演,也是九江市愛國擁軍促進會的志愿者。“今年7月,我在志愿服務中了解到,九江兩位抗戰老兵在短時間內相繼離世。我坐不住啊!必須抓緊留住這些帶著硝煙的記憶。”
青春集結號吹響。失去雙腿的冷鏈物流創業者陳儉最先響應,他挨個聯系老兵家屬:“我想知道,是什么支撐著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沖鋒?”00后退役軍人李沆乾自告奮勇承擔起攝像工作:“我來給老英雄們拍照,讓他們看到自己最帥的模樣。”備戰考研的吳雨心媞主動加入:“我想讓爺爺們的眼睛,永遠亮在鏡頭里。”九江市潯陽區網絡人士協會會長胡志剛,琢磨著用互聯網思維把故事講活,讓年輕人愿意聽、記得住。還有博主方治中、編輯冷晨曦等——不多時,一群職業各異、經歷不同的年輕人,在追尋紅色記憶的路上邁出了整齊的步伐。
抉擇何艱?是沖鋒!是堅守!
“上了戰場,可能就回不來了,你不害怕嗎?”
“沒有國,哪有家,不反抗是死,反抗了說不定能活,反抗到底才能為家人和鄉親拼出活路!”8月9日,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病房里,抗戰老兵張雙福緩緩講述著自己的經歷:13歲成為八路軍地下交通情報員,16歲光榮入黨,多次投身地道戰及破壞日軍鐵道運輸線戰斗。一旁的陳儉聽得入神,老人斬釘截鐵的回答,像一記重錘撞在他的心口。
失去雙腿、創業受挫的這些年,“放棄”的念頭時常在陳儉的腦海里回蕩。看著眼前的老人,他豁然開朗:“跟他們比,我哪有資格說放棄?如果他們當年也放棄了,哪來現在的幸福生活?”
事實上,這支臨時組建的團隊,自啟動拍攝工作以來就難題不斷:內部分工不明、成員間常產生意見分歧……有人選擇退出,也有新成員主動加入,多數人則選擇了堅守。團隊最多時有12人,現在還有8人。
8月6日,在九江市甘棠公園,志愿者們正在為抗戰老兵史素華拍攝視頻。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陸文青攝
拍攝抗戰老兵史素華的經歷,讓團隊的凝聚力大為提升。抗戰時期,史素華毅然參加婦救會,積極動員組織婦女群眾為部隊運送物資、照顧傷病員,為前線戰士縫衣做鞋,于1945年光榮入黨。
如今老人已經99歲,聽力嚴重衰退,溝通全靠手寫板。團隊初次拍攝,經驗尚淺,精心準備的拍攝計劃全亂了套,現場一度陷入混亂。可史奶奶始終盡力配合,沒有半點不耐煩。采訪結束后,史奶奶依依不舍,領著大家在自己精心打理的小院里轉悠,嘴里不住念叨:“你們能來,我真高興。”
史奶奶的話,如同暖流融化了大家的失落,更激發了大伙的斗志。返程途中,一場“復盤會”在車廂內熱烈展開。“下次要提前確認老兵的身體狀況”“要備足便攜式器材”“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你一言我一語間,改進方案漸漸清晰。此后的每一次拍攝,也是在這樣一次次調整、一場場復盤中,變得愈發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火種,注定要穿越時空燃燒。
使命何赴?是接棒!是開拓!
“國家強大了,才不會被欺負。你們要團結起來,把國家建設得更好。因為有國,才有家。”8月30日下午,在湖南省邵陽市頤康養老服務中心,103歲的九江籍抗戰老兵李斌,伸出顫抖的雙手,撫摸著幕布上的九江老照片,哽咽地叮囑這群來自故鄉的年輕人。

8月30日,在湖南省邵陽市頤康養老服務中心,志愿者們正向九江籍抗戰老兵李斌,展示九江的老照片,并講述家鄉變化。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熊祖頤攝
自1938年離開九江后,李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得知老人想回故鄉的心愿,這群年輕人四處搜集他兒時家鄉的老照片,并在原址拍攝新影像,制成電子相冊;怕老人看不清,特意租來高清幕布;還帶上茶餅等特產,只為讓這份“歸鄉”更真切。“離家87年,我想家想了87年,謝謝你們以這樣的方式帶我回家。”李斌爺爺的話,讓在場青年紅了眼眶。
隨著拍攝的深入,這場公益行動早已超出記錄本身,成為一堂觸動青年心靈的成長課。
對吳雨心媞而言,這堂課藏在剪輯時的每一個定格瞬間。史素華講述父親被殘忍殺害時的顫抖,李健平控訴日軍暴行時的憤怒,張雙福撫摸勛章時的自豪,這些不加修飾的真實,擊穿了代際間的隔閡,也讓她找到了新方向——用數字技術守護紅色記憶,讓更多人觸摸到有溫度的歷史。
拍攝的經歷,讓退役軍人李沆乾對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老英雄們參戰時比我還年輕,九死一生只為保家衛國。退役不褪色,若有戰、召必回!”這誓言,與老兵們“把光榮傳統繼承下去”的囑托,在攝影棚里交織,久久回蕩。
當聽到史素華說出為黨的事業流盡最后一滴血,李健平在戰火紛飛中仍找盡一切機會學習,冷晨曦反問自己:“我們享受著前輩們浴血奮戰換來的平靜安逸,有什么理由不奮斗?”她在筆記本扉頁重重寫下“拒絕躺平”四個字。
作為九江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陳儉常將這些老兵的故事講給殘疾人聽,勉勵他們:“再難,也難不過八十多年前殘肢斷臂仍浴血沖鋒的老兵。”他創辦的生鮮供應鏈公司已吸納3名殘疾人就業,并計劃擴大規模,搭建更多就業平臺。他說:“老英雄們守護國家,我要守護殘疾人兄弟姐妹的尊嚴,讓他們都能自立自強,活得有底氣。”
80年前,老兵們的青春使命是保家衛國。80年后,當代青年的青春使命是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斗。黃璜說:“這是一場接力的‘抗戰’。未來,我們還將走向全國,尋找、記錄更多英雄與烈士的故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條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從7月底起至今,該團隊已經記錄了7位抗戰老兵的故事。首個視頻發布24小時內累計獲贊2.3萬次,被“學習強國”等多平臺轉載。“中國雙擁”年度人物獲得者徐金前評價:“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情懷。銘記歷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在實處的行動,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他們的隊伍。”
當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新時代青年的掌心,接過的不僅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煥發新生,也讓青春的力量,在銘記與堅守中愈發堅定。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