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國家記憶 感悟自豪榮光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09月03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編者按
一部抗戰史,不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鑄史。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盛大閱兵儀式。近日,我們采訪了4位10年前親歷過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閱兵式的抗戰英烈后代。讓我們透過歷史的棱鏡,聆聽那些鐫刻在閱兵式上的家國記憶,觸摸跨越時空的精神溫度,共同感悟那份深植于血脈的自豪與榮光。
易豪雄:何其有幸,替父親見證祖國強大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康春華

易安華之子易豪雄接受采訪。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康春華 攝
8月29日,記者采訪了曾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抗戰英烈之后——已經88歲的易豪雄。
時光回溯到10年前的9月3日,天安門廣場,易豪雄作為烈士遺屬,受邀參加閱兵式。
“作為抗戰英烈的子女參加那次大閱兵,我十分感動與自豪。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是中國軍隊在敵后、正面兩個戰場共御外敵的偉大戰斗。”易豪雄說,10年過去了,閱兵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仿佛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就發生在昨天,現場每一名中國人都心潮澎湃,無不為祖國的強大感到自豪。
易豪雄的父親易安華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九集團軍八十七師二五九旅旅長,從黃埔軍校畢業后,便將自己的一生與國家的存亡緊密相連。1937年11月,上海淪陷,部分中國守軍撤退至南京。同年12月,南京保衛戰打響。易安華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在光華門、通濟門一線布防。此前,易安華將妻兒送回宜春老家,并以訣別的口吻寫下“告妻兒書”,不想竟成為絕筆。父親犧牲時,易豪雄尚在襁褓之中。關于父親的一切,他都是聽母親和大姐講述的。
“戰時信息不暢通,父親具體何時犧牲的,沒有消息。1938年初,母親曾帶著大姐和我去湘鄂陜等地打聽父親的音訊,最后在西安確定了父親犧牲的事實。回老家后,鄉親們聽聞噩耗籌備追悼大會,由于父親沒有穿將軍服的照片,就在景德鎮燒制了這幅遺像。”易豪雄說,他已將瓷板畫原件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客廳里的這張是他翻拍的,想留個念想。
新中國成立后,易安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易豪雄為父親感到驕傲,他深知父親為了國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父親如果還活著,看見祖國強大,中國軍隊強大,一定很激動。”易豪雄感慨地說,何其有幸,能替父親見證祖國的繁榮昌盛和軍隊的日益強大。
關于即將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易豪雄表示,他會和家人一起坐在電視機前,認真觀看直播。“我要和家人一起感受祖國的強大。”他會將父親的故事和自己參加閱兵式的經歷講給子孫后代聽,讓他們銘記歷史,傳承愛國精神。
郭圣瓊:父親曾經守護的家園,已如他所愿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幸

9月1日,郭圣瓊(右)向村民講述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經歷。通訊員曾守鈺 攝
“那時,我坐在第15號觀禮車上,心就跟著受閱部隊的正步聲一起跳動。當那些先進武器裝備整齊列陣、緩緩駛過,一股自豪感從我心底猛地涌出來。”9月1日,83歲的吉安市青原區富灘鎮富灘村村民郭圣瓊坐在自家小院里,講起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經歷,聲音里依舊帶著難掩的激動。
這份特殊的榮耀,源于他與一位烈士的聯結——他是郭猛烈士的繼子。1943年1月17日,郭猛在江蘇鹽城唐劉河一帶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戰斗,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0歲。犧牲時,他尚無子嗣。后來,郭猛弟弟將兒子郭圣瓊過繼給他,成了他血脈與精神的延續。
2015年8月20日,郭圣瓊作為烈屬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車。在閱兵觀禮臺上,郭圣瓊在心中默默念叨著:“爸,您當年守護的家園,現在已經強大起來,再也沒人能欺負我們了。”
隨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日益臨近,郭圣瓊每天都會關注紀念大會的最新動態。他早早計劃好,9月3日當天要邀約村里的老黨員齊聚一堂,共同觀看直播,“大家坐在一起看看祖國的變化,感受我們越來越足的底氣,也要讓后輩們知道,這些都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
英雄的故事,早已在這個家庭代代扎根,長成了參天大樹。今年,郭圣瓊的外孫女以郭猛的事跡為主題撰寫了一篇文章,再由他的曾外孫朗誦,最終在相關比賽中獲獎。
“正是因為當年千千萬萬個像郭猛一樣的烈士不懼犧牲、保家衛國,我們才有了現在安穩的新生活。”郭圣瓊話語樸實,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他常跟兒孫們念叨:“現在日子好了,你們更要好好工作、多作貢獻,把先輩們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繼承下去,不辜負他們當年的付出。”
范萌:祖國如此繁榮昌盛,爺爺應該感到非常欣慰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周贇

2015年9月3日,父子倆在禮賓車前合影。(受訪者供圖)
“歷歷在目,終生難忘。祖國繁榮昌盛,就是對和爺爺一樣的英烈們最好的告慰。”9月2日,范萌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回想起10年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盛大場景,仍然心潮澎湃。8月21日,他收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爺爺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
范萌是抗戰英烈、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七軍一九八師副師長范藎之孫。范藎被聶榮臻元帥稱為“一位出色的團長”和“一位很忠誠的共產黨員”。他是江西豐城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他不懼白色恐怖,積極參加南昌起義;在武漢會戰中,他為掩護主力撤退,率部與日軍血戰七晝夜,最終以身殉國。
2015年9月3日,范萌的父親范任濤,作為抗日英烈子女代表,乘坐禮賓車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閱兵式。當年范萌陪同父親一起前往北京。回想起當時的情形,范萌動情地說:“在武警國賓護衛隊的護衛下,300余名抗戰老兵、英烈子女和抗戰支前模范代表乘車接受檢閱,接受全國人民的敬意,對于這一高光時刻,父親感到無上的榮耀。”
“爺爺如果看到祖國如此繁榮昌盛,應該感到非常欣慰。當年他們為民族浴血奮戰、慷慨赴死,就是為了換來如今的和平盛世吧!”范萌感慨地說。
范萌告訴記者,幾年前,父親去世了。9月3日,他會和家人一起通過互聯網觀看紀念大會直播。近期,身處異鄉的他會回到故鄉豐城祭祖。“這次回來,我會到爺爺墓前告訴他,當年他用生命守護的河山,如今已如他所愿;我也會教育子女要永遠銘記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傳承好那份跨越時空的信仰。”
周蓉:閱兵式上的震撼和感動,永遠銘刻在心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文曦 周亞婧

周建屏外孫女周蓉近照。(受訪者提供)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到來之際,75歲的周蓉撫摸著家中泛黃的老照片,思緒飄回2015年那個莊嚴的時刻。
10年前的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陽光灑在莊嚴的閱兵場上,周蓉88歲高齡的母親,作為周建屏烈士遺屬,受邀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周蓉陪同母親一同前往北京。
“當受閱部隊邁著整齊劃一、鏗鏘有力的步伐走來,那排山倒海般的氣勢,讓我的母親瞬間紅了眼眶。”周蓉回憶起母親向她描述的場景,眼中依然閃爍著淚光,“母親輕聲對我說,‘你外祖父他們當年浴血奮戰,就是為了讓子孫后代能過上這樣的太平日子啊。’那一刻,我們內心滿是感動與自豪。”
周蓉的外祖父周建屏,是一位鐵骨錚錚的抗日英雄。他早年投身革命,歷經無數次戰斗的洗禮。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周建屏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副旅長,率部開赴晉東北抗日前線,參加平型關戰役。1937年11月,周建屏任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不久,他率部參加晉察冀根據地粉碎日軍“八路圍攻”的戰斗。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舊傷復發不治去世。
“外祖父離開家時,我母親才剛出生沒多久,對于外祖父的印象,母親只能從長輩的講述和史料中去拼湊。”周蓉緩緩說道,“母親常跟我講,外祖父是一個心懷大義、對國家和民族無比忠誠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革命事業,從未有過絲毫退縮。”
“母親回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一遍又一遍地跟我講述閱兵式上的每一個細節,仿佛要把那一刻的震撼和感動永遠銘刻在心中。”周蓉說。
如今,母親雖已離世,但她的愛國情懷和對先輩的敬仰之情,卻深深烙印在周蓉的心中。周蓉表示,9月3日,她會和家人一起觀看紀念大會直播。“我要帶著母親的那份期待和驕傲,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同時,我會把外祖父的故事和母親到現場參加閱兵式的經歷,講給我的子孫后代聽,讓他們銘記歷史,傳承先輩們的愛國精神,讓這份紅色基因永遠延續下去。”周蓉堅定地說。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