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兵講抗戰往事|“上了戰場,就要做好犧牲的準備”
來源: 大江新聞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09月02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原標題:
新四軍老戰士尤云儒十七歲加入抗日游擊隊奮勇殺敵
“上了戰場,就要做好犧牲的準備”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榮穗 鄒宇波 實習生 胡詩穎

尤云儒近照。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鄒宇波攝
初秋時節,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8醫院的一間病房內,99歲的新四軍老戰士尤云儒再次穿上他掛滿勛章的軍裝,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歷經歲月洗禮的勛章上,折射出點點金光。這位17歲便加入抗日游擊隊奮勇殺敵的戰士,如今臉上布滿溝壑,顴骨高挺,笑容慈祥,但眼神中依然透露著堅定與果敢。
1926年9月,尤云儒出生在江蘇如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年幼時,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的惡行,在尤云儒心底埋下了抗擊日寇的種子。“我參加新四軍,就是為了打日本鬼子。”問及為何參軍,尤云儒脫口而出,“雖然當時還是個孩子,但心中參加新四軍打鬼子的強烈愿望怎么也按捺不住。”1943年8月,17歲的尤云儒在堂弟尤云山的介紹下正式加入新四軍抗日游擊隊。
當時,日寇鐵蹄踐踏中國大地,所到之處,村莊化為廢墟,百姓流離失所。
游擊隊的條件非常艱苦,尤云儒回憶道,從武裝力量來講,人員數量和武器裝備差距都很大。“連衣服都是自己帶來的,晚上睡覺兩人共用一床被子。由于要和日偽軍周旋,經常一個晚上要轉移數次,我記得曾經一個晚上變換了4個村莊。”
“1944年6月的耙齒凌戰役(耙齒凌位于現江蘇如東縣),是我經歷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殲滅戰。但是既然上了戰場,就要做好犧牲的準備。”尤云儒說,“當時是被逼到沒辦法了,對方要打我們,我們只能反擊。”思緒回到當年。1944年春,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戰略方針,繼1943年初對蘇中四分區實施“軍事清鄉”“政治清鄉”后,持續以重兵對我抗日根據地展開“掃蕩”,企圖徹底摧毀蘇中抗日根據地。為粉碎日偽軍的陰謀,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統籌全局,部署主力一師三旅第七團由北南調,協同蘇中四分區軍民開展反“清鄉”斗爭。當時,尤云儒任一師三旅政治部執法員。據老人介紹,幾百名日偽軍于凌晨向我駐地進發。由于事先得到情報,我軍早已準備好戰斗,待敵人進入我伏擊區即展開猛烈攻擊,敵人見無法占到便宜,準備往據點內撤,沒想到,在耙齒凌一帶遇到了一師三旅第七團,敵人亂了陣腳。經過2個多小時的白刃惡戰,敵軍被全部解決,我軍俘虜日軍14人、偽軍120余人。為了紀念在耙齒凌戰役中英勇犧牲的93位英烈,1946年建設了耙齒凌戰役烈士陵園。
中國歷經14年的艱苦抗戰,終于迎來了最終勝利。“日本鬼子到我們中國來欺負中國人,把他們打敗是應該的,我們必須要趕走他們。”尤云儒感慨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中國軍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新生活,說得實實在在毫不夸張。”
回憶起在部隊的崢嶸歲月,尤云儒難以忘記心中對侵略者的憤恨,更難忘懷軍民之間的魚水情深。采訪間隙,尤云儒的兒子尤偉捧出一本珍藏的相冊。翻開紙頁,一張張老照片躍入眼簾——年輕的尤云儒身著軍裝,目光如炬。尤云儒指著照片中一位戴著帽子的老人說:“這是我的班長老大哥曹福祥,我們幾十年后相聚時拍的。他是我的入黨介紹人,打仗時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對同志、老百姓充滿感情。百姓對我們也好,家里有吃的就送來給我們,有戰士受傷了,就幫著抬傷員。我們始終相信,和老百姓保持密切的魚水關系,在任何情況下都無往不勝。”
一位老兵,就是一部“活著的抗戰史”。從被侵略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尤云儒親眼見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談及今日中國,尤云儒的話語中滿是欣慰:“現在再沒有人敢來欺負我們,中國強大起來了!”
采訪結束,尤云儒胸前的勛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見證著這位抗戰老兵的赤子之心。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