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尋良策 交流中共奮進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聚焦“優環境、促民企” 思想碰撞迸發智慧火花

與會專家圍繞三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在7月12日舉行的“以營商環境之‘優’促民營經濟之‘進’創新交流會”主題沙龍環節,與會專家圍繞三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一是“如何平衡監管與服務”,二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新內涵”,三是“縣域民營經濟發展路徑”。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多位代表通過理論闡釋與案例剖析相結合的方式,在互動問答中精準把脈發展難題。現場思想交鋒不斷,提出的建議既具前瞻視野又注重實踐操作性,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提供了多元解決方案。
文/鄒佳貝 本報全媒體記者蘭春 實習生史貞良
圖/本報全媒體記者許南平
如何平衡監管和為企服務?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特聘副研究員、中國法治化營商環境研究院副院長
張翔宇:平衡法律剛性與治理柔性
“破解基層過罰不當,本質上是平衡法律剛性與治理柔性的過程。”張翔宇認為,法律規定的罰款下限往往較高,可處罰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指導企業合規,政府更多的是為企業服務。
張翔宇稱,法律層面上,針對法律條文模糊、處罰幅度寬泛的領域,應當結合違法行為的情節、后果、主體等,將法定處罰區間細化為具體檔次,明確每一檔對應的適用條件。對符合免罰清單的行為,以責令改正、警示告誡替代處罰;對情節較輕的首次違法,限期改正后不予處罰。
對可能涉及違法的行為,提前通過政策宣講、風險提示、合規建議等方式引導當事人主動糾正,將執法重心從“事后處罰”轉向“事前預防”,減少不必要的強制執法。
在優化執法檢查方面,建議引導行業主管部門依據企業規模、行業特征等維度建立分級分類監管機制(即“一業一評”),并制定實施細則。
“優化營商環境”是否有新的
理論內涵和實踐外延?
南昌師范學院營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章敏:將營商環境制度創新嵌入產業
章敏表示,現階段“優化營商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微觀上,即“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乎營商環境”,從微觀群眾個體的角度。“我們經常說‘人文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最持久、最基礎、最深層的環境,比如一個人好不好、一個地方的人好不好客、一個地方誠信如何等,都是會折射到我們的產業發展中。”章敏介紹道。
另一個方面是宏觀上,從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延展是在產業營商環境。優化營商環境與產業發展的協同推進已上升為地方治理的戰略重點。多地將“營商”與“產業”關聯,結合本地區具體情況對產業營商環境進行高站位部署和推動,將營商環境制度創新深度嵌入產業的治理思路,正在重塑地方政府的營商環境創新邏輯。章敏坦言:“我也相信,未來我省在產業營商環境方面會有更多的好做法、好舉措,助力地方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對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有何看法和建議?
省優化營商環境咨詢專家、江西師范大學贛江綠色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李世財:以制度創新來實現縣域經濟發展
營商環境優化在全國范圍持續推進,李世財坦言,應該思考政府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需要關注的第一個是我們政府當中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比如精準出臺扶持政策,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建設,構建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的良好制度環境,包括良好的政務服務氛圍、廣泛有效的社會監督參與與強有力的財政保障;第二個是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如何合理布局,以環境‘沃土’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反向賦能營商環境優化的長效機制,實現全要素‘強保障’、全流程‘優服務’、全市場‘深融合’、全鏈條‘大招商’。”
以制度創新來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近年來,我省持續優化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將“指標”真正貼近企業,“原來我們營商環境做的是市場化、法治化、合規化,可以增加‘科學化’,依據不同企業類型、發展階段科學施策,我們的工作既要保證宏觀上的推動,同時也要確保微觀上的符合企業發展和地方特色產業。”
怎樣打造契合市場的高質量營商環境?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委員會“營商環境促進標準化試點”評審專家
王正浩:打造特色產業創新生態
推動數字化賦能治理升級
改革進入“深水區”,特別是一些區縣受制于事權配置和資源約束。“我們在做其他調研的時候普遍暴露出來一個問題,80%以上的創新舉措需要與省級以上政策保持協同。”王正浩說。
為此,王正浩建議,第一個方面是構建集成服務體系。深化政務服務中心功能整合,推動市監、稅務、人社等部門實質協同,全面推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模式,實現企業開辦、社保登記等高頻事項“一窗通辦”;推進基礎性改革:對食品經營等高頻許可探索“承諾即發證”;建立“雙隨機+信用分級”聯合檢查機制,減少多頭擾企;開發“惠企政策計算器”,實現政策與企業精準匹配、主動推送。
第二個方面是打造特色產業創新生態。建設縣域產業創新綜合體:整合資源,建立共享實驗室,提供檢測認證、工業設計、技術咨詢等一站式專業服務。深化產教融合:推行“鏈長+校長”合作模式,推動本地職業院校與鏈主企業共建“訂單班”,定向培養產業急需人才。創新要素保障,設立技術改造專項基金,對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項目給予精準補貼。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朱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