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古村走向“詩和遠方”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釣源古村以專業運營激活文旅產業

7月9日,航拍下的釣源古村,青磚灰瓦的房屋錯落有致。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張翰林攝
7月9日,“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吉安市吉州區釣源古村。這里,青磚灰瓦的贛派建筑依水而立,石橋小巷相映成趣,成片古樟綠蔭如蓋,讓人暑意頓消。這個曾經交通閉塞、少有人至的古村落,如今游客絡繹不絕,笑聲和交談聲交織在巷間,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從一個鮮為人知的“冷門”古村,到如今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詩和遠方”,釣源古村這一變化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
漫步在釣源古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保留完好的傳統民居。走進禮派宗祠,景區講解員、釣源村委會婦聯主席彭月紅介紹,這個占地1200平方米的古宅,經過精心修繕與改造,已變身為富有宋式美學風格的書院文化館。館內陳列有古籍、文物殘片等歷史遺存,同時也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公共空間,成為他們社交、聚會的場所。
“現在,村里的祠堂、民居、牛欄、豬圈,經過修繕和流轉,逐漸轉變為民宿、書院、咖啡店、非遺工坊等新業態。”彭月紅說,她在釣源古村扎根20多年,有著村民、婦聯主席、導游、民宿房東等多重身份,她的各種“轉身”,也正是釣源古村煥發新生的縮影。
盡管擁有國家4A級景區的名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釣源古村的發展滯緩。景區常年游客稀少、環境臟亂,經營舉步維艱,長期依賴政府“輸血”維持。
為打破困局,2021年,吉州區政府引入十里芳菲文旅集團,采用“總承包+運營”模式,將專業的運營思維融入釣源古村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
“當時,我們看到了釣源古村珍貴的歷史和自然遺產,但也清醒地認識到,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未充分挖掘、游客停留時間短,是制約發展的關鍵。”吉安釣源十里芳菲文旅公司總經理孫志明回憶道。為了破解這些難題,團隊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村莊進行了系統修繕與有機改造,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在種植綠色農產品、打造健康有機餐食的同時,統籌盤活山、水、田、園、房等原生態資源,讓自然與生活重歸本真。
“釣源的變化,不止于形,更在于神。”孫志明說,村莊轉型的核心在于文化注入與場景營造。“十里芳菲”與吉州區政府聯合發起了“蝴蝶返鄉計劃”,通過“幫開店公益小組”“鄉村運營師培訓”、提供青年公寓等方式,幫助年輕人啟動個性化鄉村創業,拓寬職業選擇。此舉不僅吸引了青梅酒坊、種子實驗室、宋代美學生活點茶館等傳統商戶落戶,還招募了一批熱愛鄉村、懂得生活的“主理人”,為古老的村莊注入了創意與活力。
看到日漸“火熱”的家鄉,2024年,長期在外地創業的陳武森從深圳回到故土,在釣源古村創辦了“喲潮藝術館”,將吉安廬陵米塑制作技藝帶回故土。“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專程前來學習非遺技藝,我也把這門手藝傳授給鄉親,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2024年,釣源古村接待游客59.14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80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69萬元,帶動戶均增收4萬元左右,真正讓發展成果惠及群眾、共享共富。
如今,在釣源古村,老住戶與“新村民”共同營造著和諧的鄉村生活。有的專注于稻谷與蔬菜的種植;有的則通過調制咖啡、烘焙面包等方式,打開了生活與工作的更多可能。對這里的創業者來說,釣源古村不僅是事業的起點,更是“詩和遠方”,理想與生活在這片沃土上交織融合。
(文/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政昊)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朱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