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汪陂村:一座沒有圍墻的泰和烏雞博物館

來源:  科技日報     |    日期:  2025年07月1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叢冠、纓頭、綠耳……7月10日,記者隨2025“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西主題采訪活動來到吉安市泰和縣馬市鎮汪陂村,只見這里的烏雞外形嬌巧玲瓏,羽毛潔白如玉。漫步村里,竹林里、大樹下,到處可見散養烏雞在悠閑地溜達、覓食,構成一幅生動的田園畫卷。

  馬市鎮黨委書記吳亞萍介紹,作為泰和烏雞的發源地,這里已有2200多年的養殖歷史。馬市鎮以“生活美、家園美、產業興”為理念,依托烏雞原產地文化和林下養殖產業,將汪陂村打造成一座開放式烏雞文化博物館。村內建有烏雞文化長廊、仿真竹籬笆等特色景觀,配套1萬余平方米林下養殖區和40個散養雞舍,烏雞存欄量達5000羽。

  產業發展方面,當地通過“土地租賃+代養包銷”模式,村集體出租土地,企業提供雞苗和技術并保底收購,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萬余元。同時,創新建立烏雞產業鏈黨支部,推行“三統一”管理模式(統一品牌、標準、銷售),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戶各自為戰、惡性競爭的局面。有村民感慨說:“我們養的不只是烏雞,更是共富密碼。”

  泰和烏雞生長速度慢、產蛋量低。過去,有些養殖戶為提高它的生長速度和產蛋量,會把烏雞和其他品種雜交,這讓烏雞口感和藥用價值都降低不少。為解決品種不純問題,當地與浙江大學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學泰和烏雞產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烏雞博士們”首要工作就是提純復壯。根據泰和烏雞“鳳冠、纓頭、綠耳、胡須、五爪、毛腿、絲毛、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征,選育原種的泰和烏雞,繪制純種基因圖譜,按照不同的市場需求繁育出高效高產配套系。同時,還針對泰和烏雞研發了“分子身份證”,利用檢測試劑盒快速判斷該雞是否屬于原種,大大提高了純種鑒定的效率。

  如今,通過遺傳育種、營養檢測、疫病防控等措施,泰和烏雞的疫病陽性率已降低50%以上,雛雞成活率穩定在95%以上。同時,當地還通過生態養殖來提高烏雞的良種繁育水平和營養價值,讓它們品質更好、長得更壯、產蛋更多。

  不僅是生鮮產品,在江西汪陂途泰和烏雞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泰和烏雞已衍生出烏雞阿膠糕、烏雞酒、烏雞蛋布丁、烏雞餅干、烏雞小火鍋、烏雞蛋面條、烏雞醬油等眾多副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這些產品已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眾多一線城市,備受消費者喜愛。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游靜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