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工作22歲退休”養老金豈能成“唐僧肉”?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5年07月01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漫畫/林智浩

  ◎本報全媒體評論員 陳陽

  6月26日,據央視網報道,25個省份的2.83萬名職工通過提供虛假病歷或篡改檔案提前退休等方式,違規領取養老待遇5.19億元。

  其中,山西蒲縣疾控中心一職工的人事檔案有14處涂改,“1歲工作、22歲退休”仍層層過審后“退休”,一邊領取養老金累計69萬元,一邊又在新單位工作取薪,引發持續熱議。27日,據澎湃新聞報道,蒲縣疾控中心人員表示,審計正查處,涉及的人員較多,各方面手續正在進行中。

  上述事件,就像網友說的“每一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卻太荒唐”。實際上,違規領取養老金的事情并非首次。

  養老金是國家按月發給年老體弱或無生活來源的離退休人員和遺屬的“養命錢”。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是保障他們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

  領取養老金的人群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個人,根據有關規定達到退休年齡后,國家按月以貨幣形式發放的養老保險待遇;二是養老保險參保人員死亡后,國家為其無生活來源、符合條件的供養直系親屬發放的撫恤金。

  養老金被欺詐冒領,背后主要原因無非是利益驅使、違法成本較低且層層把關不嚴。欺詐者知法犯法,惡意更改檔案信息,達到多占多領的目的。監管層面上,顯然沒有做好層層把關、依法打擊。每一起冒領案件,都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挑戰,對人民群眾信任的辜負。這背后是工作疏忽還是有利益牽扯,均需要嚴查,方能給公眾一個交代。

  以案為鑒,如何進一步筑牢養老金安全防線?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度,堵住冒領漏洞,扎緊“制度籬笆”。如果涉事人員利用“信息孤島”長期冒領,則需要實現跨部門數據互通,大幅降低風險。其次,強化監管,嚴懲冒領行為,形成“高壓震懾”,對冒領人員追究責任,并追繳非法所得、加收滯納金。強化內部監督與審計,定期對養老金發放機構進行審計,嚴查“人情發放”“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最后,要大力普及養老金政策與法律知識,通過社區宣傳、媒體曝光典型案例,讓公眾了解冒領養老金的法律后果,破除“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多方合力,方能有效打擊冒領騙取養老金行為。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游靜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