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評|莫讓網絡謠言擊垮企業信任長城

來源:      |    日期:  2025年05月07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柳菁

  近日,河南許昌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檢查稱,胖東來前4個月銷售和田玉的平均毛利率不超過20%。自此,網紅“柴懟懟”曾在社交媒體中稱胖東來“以低成本從玉石獲取暴利”的指控不攻自破。

  謠言雖破,但“胖東來”的品牌聲譽已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那些因謠言而錯過的顧客、因猜疑而動搖的信任,都成為這場風波中無法量化的“沉沒成本”。

  更令人揪心的是,在許昌市場監管部門公示日常檢查結果前,“胖東來”主要負責人于東來面對“柴懟懟風波”時,曾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如果不讓‘柴懟懟’這種隨意污蔑他人的行為受到應有懲處,我將主動關閉或永遠離開胖東來!”字里行間,既有對謠言的憤慨,更透露出對營商環境的深切憂慮——當網絡上的惡意僅需動動嘴皮就能肆意宣泄時,竟讓這位企業家萌生放棄苦心經營二十余載企業的念頭。

  值得注意的是,當“胖東來”成為流量關鍵詞,“柴懟懟”視頻中看似正義的“指控”,實則將企業商譽當作博取眼球的賭注。這家用二十年如一日的服務贏得口碑的企業,其來之不易的信任竟被某些人企圖以最省力的方式摧毀。更令人深思的是,這類毫無根據的謠言視頻為何能輕易引爆網絡?

  企業苦網絡“黑嘴”久矣,這類惡意中傷企業的案例并非個例。2024年6月,國家網信辦公開曝光“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專項行動典型案例:

  “墨子商業論”等賬號惡意解讀某飲用水企業股權結構及產品包裝圖案,散布不實信息和極端言論,蓄意抹黑企業形象;“奇偶派”等賬號發布對某科技公司財報的片面負面解讀,并在企業核實內容真實性時借機脅迫,要求簽訂商業合作協議;“小牛說車”等賬號為博取流量,多次發布短視頻歪曲事實,惡意詆毀某汽車品牌質量及企業創始人聲譽……

  在“胖東來玉石事件”中,許昌市監管部門通過公示對“胖東來”產品的抽檢情況,讓真相跑贏了猜忌。賬號“柴懟懟”被抖音平臺處以禁言一個月的處罰。這一結果看似圓滿,卻在客觀上動搖了部分經營主體的發展信心。

  梳理各地發布的整治涉企網絡侵權典型案例可見,遭遇網絡“黑嘴”的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其中小微企業“被黑”尤為突出。小微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不僅關乎市場公平,更直接關系就業民生與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若小微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頻遭自媒體“惡意指控”或“標簽化”攻擊,將導致企業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最終挫傷經營主體的發展活力。

  優化營商環境需久久為功。2024年國家網信辦啟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專項行動,著力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今年4月3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但需明確的是,優化營商環境絕非監管部門一己之責,而是需要平臺、內容創作者與社會公眾共同踐行的社會責任契約。

  “胖東來玉石事件”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人人都是自媒體時代營商環境的復雜光譜。它提醒我們,企業的生命力不僅取決于商品質量與服務水平,更在于能否在風浪中守住公眾信心。而這份信心,既需要法律的盾牌來捍衛,也需要技術的明燈來指引,更需要全社會形成“善意傳播”的共識。

  當普通網友在轉發前多問一句“是否有實據”,當企業敢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聲譽,這片營商土壤便能孕育新的希望——企業家們無需再為莫須有的指控分散精力,從而更專注于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

  值班編輯:奚同北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游 靜



一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