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稀金”

來源:      |    日期:  2024年02月27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作為贛州市最“年輕”的區,贛縣區人口、經濟在贛州均不占優勢,要實現突圍發展,牢牢抓住“稀金”這張牌成為破局之道。

  中國稀土集團稀金谷產業促進中心航拍圖。薛順鑫/攝

  全球稀土看中國,中國稀土看贛州。贛州素有“稀土王國”的美譽,而作為“中國稀金谷”的核心區,贛縣區如何上演“稀金”大戲?

  貢水滔滔,贛江奔流。

  贛縣區是“中國稀金谷”核心區,也是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所在地,擁有稀土產業和科研的雙重優勢。

  天時地利人和的贛縣區,如何挖掘“稀金”潛力,做強“稀金”產業,打造“科創高地、千億園區”?如何以“稀金”之光,引領產業升級浪潮?

  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航拍圖。鐘偉/攝

  產業集群勢能迸發

  “DD馬達定子,計劃生產6個,實際生產量54個,完工率900%……”日前,在江西漢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生產車間,智能監控看板正實時呈現生產數據,旁邊的自動化生產線按照既定程序自動生產產品,整個車間僅十余名工人。

  該公司是一家集直驅技術運動控制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為一體的企業,是智能裝備核心精密零組件進口替代國家重點企業,填補了國內在高端運動控制領域的空白。“企業新項目僅用了不到四個月時間,就建成投產,預計今年年產3萬套直驅永磁電機,年產值可達10億元。”公司負責人謝健介紹說。

  作為贛州市最“年輕”的區,贛縣區人口、經濟在贛州均不占優勢,要實現突圍發展,牢牢抓住“稀金”這張牌成為破局之道。

  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贛縣區錨定“稀金”首位產業不動搖,科學謀劃稀金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方向和路徑,傾力打造稀土新材料及應用、鎢新材料及應用、鋰電新能源材料及應用三大產業集群,其中鈷金屬產能占全國半壁江山,稀土磁性材料產能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

  春節前夕,走進位于贛州高新區永磁電機產業園的贛州深達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100多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忙生產趕訂單。

  “園區產業集聚,上下游配套做得好,有好幾家上游企業,方便我們購買原材料。”該公司總經理韓飛說。據悉,這是一家從深圳引進的從事自動化設備生產及銷售的企業,是贛州高新區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上的一家重點企業。

  集群壯大離不開平臺支撐,當前贛縣區正加快推進“三園兩區”建設,打造綠色安全新質的產業城。

  “我們依托中國稀土集團、江鎢集團等鏈主企業,建設了800畝稀土新材料產業園、800畝鎢精深加工產業園和千畝鋰電新能源材料產業園三個主題產業園,聚焦解決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配套建設了化工集中區、電鍍集控區兩個功能區。”贛縣區工信局副局長曾祥東說。

  2023年贛縣區圍繞三個產業集群新簽約項目31個,總投資559.5億元,鏈條式、集群式發展成效不斷提升,在贛州市項目大會戰流動現場會評比中排名第二,成為唯一連續5年實現進位的縣(市、區)。

  2023第二屆中國(贛州)永磁電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贛縣區召開。呂新/攝

  

科創涌流動能澎湃

  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而科技創新有賴于人才。長期以來,贛州“稀金”產業在品牌競爭能力、產業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人才不足成為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近日,贛縣區歐博空調和粵磁稀土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贛州騰遠鈷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獲“第十一屆贛州市市長質量獎提名獎”。捷報頻傳的背后,是該區重視科創發展和加快引進人才的種種努力。

  “一個產業要發展,除了基礎設施這些‘硬’支撐以外,還需要人才這個‘軟’支撐。稀金產業學院的成立,能更好地為當地提供人才支撐。”中國稀金谷稀金產業學院院長丁立梅說。

  積極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江西理工大學、和君職業學院等聯合創辦中國稀金谷稀金產業學院,首年招生即達1500人。

  大力提升檢測、設計等公共服務能力,引進王秋良院士團隊建設區域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電機檢測平臺,稀土新材料測試評價等11個應用技術和公共服務平臺建成使用,集基礎研究、中試、孵化、檢測、貿易、設計、職業技工教育以及金融服務等于一體的產業生態初步形成。

  持續優化人才“引用留”全鏈條體系,成立人才發展有限公司,建成運營人才大廈,出臺人才政策15條,推出“8個2000萬”獎勵措施,為人才提供全要素、全鏈條、全周期服務。

  ……

  贛州深達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組裝機器人。尹才霞/攝

  一系列組合拳,讓產業與人才深度融合,科創賦能“稀金”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來到中國稀金谷科創城,映入眼簾的是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這些國字號的科研平臺的入駐,讓贛縣區成為當仁不讓的區域科創高地。

  “這是江西首個院士團隊技術成果轉化產業化項目,也是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第一個落地贛州高新區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可解決我國柴油車尾氣后處理凈化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在中科鴻虔新材料有限公司“國六標準柴油車尾氣凈化新材料”項目現場,贛州高新區科創局干部肖桂林說。

  如今的贛縣區,10個國家級、16個省級科創平臺匯聚,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為核心的“兩院五中心”國家平臺集群,高端智力資源在這里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隨著國家級科研機構的陸續入駐,重科研、強創新在當地蔚然成風。截至目前,贛縣區設立了全省首個省級科技創新聯合體,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0家,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連續三年居贛州市第一,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連續三年居全省前列。

  優化服務效能提速

  贛縣區95%以上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吃苦耐勞、純樸善良、誠實守信的精神品格,塑造了贛縣區安商、扶商、親商的濃厚氛圍。

  1月26日,江西粵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臺臺設備有序運行,工人們輪轉上班,加速趕制生產訂單。該公司是一家集稀土永磁材料和磁材行業智能裝備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稀金新材料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三個月之后了,2023年我們的產量比前一年增加了30%左右,在贛縣區企業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二期廠房的第二條生產線也進入試生產階段,隨著公司產能提高,我們也更有信心去拓展市場,做大做強。”該公司總經辦主任馬健蘭說。

  江西粵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檢測設備并記錄數據。劉蘇蘇/攝

  唱響“贛快辦、高興辦”營商服務品牌,以更加精準、高效、務實的舉措為企業排憂解難,全力推動項目加快落地生產,激發出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

  “大灣區能做的,我們也要能做到。”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實施新一輪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深入開展“五上”企業大幫扶,“一包到底”解決企業用工用地用電等問題。

  大力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雙容雙承諾”等改革,推動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惠企政策全部上線惠企通平臺,實現“園區事園區辦”“零跑腿、一次辦”,贛州高新區獲評全國營商環境“十佳園區”。

  ……

  聽風觀潮,穿越時空。境域猶如一耳的贛縣區,敏銳感知著時代的風向,傾力打造“稀金”巨人,一座現代化的產業新城正迎面走來。

  作者:葉景順 丁振德 尹才霞

  來源:當代江西

  值班編輯:龍翔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



一鍵分享